与月亮女神的世纪约会
九三科技行——观测超级蓝色月全食科普活动记实
或许是炎黄祖先与蓝月女神为后辈们订下的世纪相约,公元2018年1月的31日,在历经跨世纪152年后,蓝月女神终于在晴朗的夜空里与炎黄子孙们相约于天地之间。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赶来赴约的芸芸众生却是心潮澎湃。
面对着两百多位三峡大学师生、宜昌市民、中小学学童和他们的家长,三峡大学田海俊博士、谢世伟博士两名社员与求知若渴的一众赴会者娓娓道来……
“蓝月亮”难道是指月亮还会变成蓝色吗?不是的。颜色不蓝的蓝月亮最开始只有一种定义,指如果一个天文季节中出现了四次满月,那么第三次满月被称作“蓝月亮”。
至于为什么称作“蓝月亮”,有个历史原因。古人喜欢借助月相的变化来追踪季节变迁,这点不难从农历看出。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月的一次满月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名字,例如1月的满月被称作狼月、老月、冰月、血月、圣诞之后的月。
一个天文季节三个月,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三次满月,假设出现了四次,那么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还依据原来的三个满月名字来称呼,但第三次满月就没有名字。于是,人们就给它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blue moon,蓝月亮。
由九三学社三峡大学支社、九三学社宜昌市委科技工作委会联合举办的“九三科技行——观测超级蓝色月全食科普活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参加活动的共200余人,将约百余平方米的大教室挤得满满堂堂。该活动由社员涂璇博士主持,活动首先播放了从网络上下载的一段简短的月全食视频,让观众对月全食有了大致的直观感受。社员谢世伟博士就月全食的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了讲解,包括月食的成因、分类、过程等内容,介绍了地球半影、本影的形成,黄道面、白道面等专业术语。谢老师用诙谐幽默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打比方,从天文学、光学、数学概率等科学知识出发,重点解读了本次天文奇观的“超级”、“蓝月亮”和“红月亮”等现象,让不甚了解自然科学的文科家长和较低学历的一般听众都很容易理解。谢老师解读的整个过程深入浅出,比喻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受众反应积极,互动活泼。
讲座结束后,家长和学生们排着队来到教室外面的露天平台,在三峡大学支社主委田海俊博士的指导下用天文望远镜,对月全食进行了实地观测,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和惊叹之声,场面一度“超级蓝色”!同时,教室里链接了北京、云南等地的直播视频,让参与者了解了更为丰富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