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内要闻 > 专题报道 > 社市委成立20周年
《行》之三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5日 来源:九三学社宜昌市委 阅读15718次

三峡勘察人的优秀代表

——记三峡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薛果夫

 

薛果夫,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三峡总公司授予的“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被国家人事部、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三峡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薛果夫1965年大学毕业,就走进了三峡勘测研究院,与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38个春秋过去了,如今61岁的他,虽头顶各项先进、各种奖项的光环,仍不能阻止他那精瘦而充满活力的身驱矢志不渝地在三峡奔波。他始终走在工作的前列,带领一群机智的“侦察兵”,用科学、翔实的地质资料,捍卫着三峡大坝的安全,为三峡工程设计、兴建到三大目标实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长江委三峡勘察人的优秀代表。

1983年赴加拿大留学归来后,薛果夫就挑起了负责三峡枢纽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重担,先后任三峡院生产科科长、地质队队长,1991年任三峡院总工程师,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以来,总体负责三峡工程地质技术工作。

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他为库岸论证专题报告的执笔人,负责完成三峡工程5000余公里库岸调查,在库岸稳定条件分类,崩滑坡体分布规模、库岸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基本成型,为三峡论证库岸稳定专题打下了基础。

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型工程,它由一系列世界级的单项工程组成,由于这些工程具有特殊的规模,设计的许多方面超出规范的指导范围,在国内外缺乏参照工程和现成理论与经验时,这对工程是新的课题与新的挑战。薛果夫迎难而上,带领地质勘测工作者,深入实际,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究、解决三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三峡工程“大坝和厂房”、“永久船闸”、“垂直升船机”和“二期上游围堰”等单项工程技术设计阶段勘测工作中,组织补充勘探和图件审查核定与报告编写,为三峡主体工程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仅组织完成上述四个报告的送审稿文字约70万字,附图1520张,均顺利通过各专家组评审,认为“长委会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作了大量勘探及试验工作,查明了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完全满足了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

薛果夫主持并参加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项“长江三峡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其研究课题难度大、实用性强,研究的多种新技术系统是施工地质工作中的有力手段,为三峡设计施工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与定量参数。他所承担的“长江三峡大坝建基岩体快速检测”课题,采用了新型超磁伸缩材料制成的声波辐射器,主频高达8kHz,余振低至1.5Hz,研制高灵敏度和高倍噪比的声场采集与记录系统,在数据处理中编制了小波变换、深度偏移等高级先进处理软件,使这套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轻便实用的特点,在三峡工地实用可以分辨20米范围内20厘米的软弱带。在解决左岸非溢流坝15~18坝块建基面下有无需处理的厚度大于5厘米软弱夹层问题时,已得到应用,效果良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研究课题,获1996年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1996年长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解决三峡工程左厂坝1~5号机抗滑稳定问题上,薛果夫总工吸取国际上大坝失事多与地质问题有关的教训,深感地质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为达到工程所提出的要求,薛总提出了“特殊勘察”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利用左厂坝开挖间隙时间,采用加大勘探密度和取芯新工艺并通过自行改进的“井下彩电”准确测定缓倾角结构面等手段,解决了国内外专家尚无法研究的缓倾角结构面连通率问题。查明了坝基抗滑结构面的位置、规模、产状与力学性质,为坝基抗滑稳定计算提供了确定性概化模式,此模式在1995~1997年三次审查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潘家铮、张光斗两专家认为这是勘探工作史上的重大突破,达到很高的水平,建议全国报道、推广,作为全国各科研设计单位进行稳定分析、设计与科研的基本依据和大坝基础加固的依据。

在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中,船闸高边坡能否稳定,是否产生大变形,一直是地质界专家担心的问题。薛果夫同志主持船闸高边坡研究,得出明确结论:“船闸具有形成高陡边坡的基本地质条件,边坡岩体稳定性好。局部不稳定块体规模与数量有限,建议采用地表与地下结合的地下水防排措施,并以多层排水廊道为基础”。这项科学研究,获199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它为船闸明挖方案的决策提供了地质依据,并为设计部门所采用。他还提出建立不稳定块体动态预报方法、程序的完整体系。在边坡开挖加固的5年中,发出预报数百次,预报块体1054处,最大者23000立方米,未发生漏报事故,确保了船闸施工与长期运行的安全。高边坡预报工作,其规模、持续时间、预报的准确性,国内外亦属首例。对边坡岩体排水、大坝帷幕灌浆孔大范围涌水问题、二期深水土石围堰等都提出了有效的处理建议,被业主采纳。

为保证围堰施工的顺利进行,他主持了围堰基础的补充勘探,为线路的选定、施工方案和防渗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并在施工中加以严格控制,以确保围堰安全。

为使三峡地下电站能够早日动工兴建,他主持了地下电站的地质专题研究,编写、审定了大量的报告和图件,论证了许多技术问题,地质研究的成果在北京专家审查会上获顺利通过,并受到一致好评,地下电站的兴建,可在施工期多发528亿度电,可获数百亿的经济效益。他担任常务副主编的约43万字的《三峡工程技术丛书——三峡工程地质研究》,早已出版发行。

薛果夫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他的日程里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加班加点已是一种惯例,多少次为赶写和审查技术报告在办公室里度过通宵。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经常钻平硐、下竖井、攀岩壁,对地质体零距离接触,开展“面对面”的研究,在审查报告和图件时,认真核对每一个数据和推敲每一段文字,对重要问题总是深思熟虑、潜心研究。其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仔细地指导下属的每一项工作。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他学识渊博但从不满足,他贡献很大但从不居功自傲,他既是技术上的“老总”,也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带领下,三峡的勘测队伍成为作风过硬,技术一流的专业队伍,所从事的三峡工程勘测工作至今,从未出现一件因地质工作引起的质量问题和其他问题,工作的状态和所取得成绩受到业主、监理、设计等方面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承担的二期围堰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设计金奖,所承担的多个项目获得省级勘察一等奖或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

巍巍大坝耸立,蓄水通航发电成功是以薛果夫为优秀代表的几代三峡勘察人向祖国和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他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报效祖国,奉献三峡的人生价值,其工作成就是他最亮丽的风采,他的工作作风也成为同仁们学习的楷模。 (长江委三峡院)

载《长江委劳动人事教育》

 

 

 

 

 

 

 

 

 

 

 

 

 

 

 

 

 

 

戴丽莉三峡坝区那个忙碌的身

 

  

 

生活在长江之滨三峡坝区的老百姓经常可以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深得百姓拥戴的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丽莉。大到三峡的工程建设,小到老百姓的家庭生活,都有她为之付出的辛苦汗水。6年多来,围绕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三峡移民扶贫致富等内容,戴丽莉提出了40多件建议和议案,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好代表”

湖北宜昌地处三峡工程坝区库首,承担着坝区征地搬迁和库区移民安置的双重任务,移民总人数达13.6万人,并担负着搬迁秭归、兴山两座县城、12个集镇、8个场镇,迁建234个各类企业的艰巨任务。

为了帮助广大移民群众尽快摆脱因迁移所带来的不适,早日走上致富之路,戴丽莉多次深入到移民区了解民情,围绕“如何快速恢复移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进行工作调研,并多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尽快解决三峡库区和坝区移民有关生产和生活困难”的问题提出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戴丽莉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对三峡库区发展多种经济,加速重建步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推动了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戴丽莉经常和移民区的群众在一起谈心,当她了解到因为库区淹没,一大批企业被迫关闭破产,下岗职工安置工作难度很大的情况后,她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到武汉和北京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议国家安排库区淹没关闭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安置费缺口和低保费的专项补助》等多项建议。国家发展银行收到了戴丽莉提出的建议后,立刻进行办理,将“培植库区产业发展、提高库区企业竞争力”列入重点支持项目计划,并决定在2005年为坝区中小企业安排贷款。国家财政部也非常重视戴丽莉提出的建议,财政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减轻移民地区国债转贷资金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央财政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对移民区给予4年期限的财政补助,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政府因三峡淹没企业破产、关闭造成的困难。中央财政还专门对这些破产企业给予了适当的补贴,一次性解决了关闭破产企业累计欠发的职工养老金。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深为戴丽莉一心一意为库区移民排忧解难的行为所感动,他们认真办理戴丽莉提出的代表建议,帮助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工作。

当坝区破产企业的职工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时,在感谢政府的同时,大家都说:“戴代表为坝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为山区脱贫出谋划策

为了不辜负人民对她的信任和期望,广泛倾听群众呼声,戴丽莉经常怀揣“代表证”,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当戴丽莉听说地处山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时,便深入走访当地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在调查中,戴丽莉亲眼看到该县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而且该县还有1万多人散居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边远山区的现状时,她心急如焚。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帮助五峰人尽快脱贫致富,戴丽莉一方面积极与宜昌市有关部门联系,建议加大对五峰的扶贫力度,动员各部门都来想办法、出主意,共同帮助五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同时,她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义牵头联络了十余位在宜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湖北省人大代表,给湖北省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如实反映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贫困现状,指出了限制五峰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对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帮助五峰走出困境、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戴丽莉对山区人民倾注的情与爱,深深地鼓舞着五峰人民奋发图强的斗志,也深深地感动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使该省政府及各部门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五峰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五峰自治县得到了来自湖北省及宜昌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移民教育奔走呼吁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远走他乡。在移民搬迁中,一大批库区以内即将被淹没的教育单位和中小学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迁移。由于当地政府资金短缺,使重新修建学校、加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看到库区群众有那么多的孩子在盼望着早日走进新学校,戴丽莉心急如焚,她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鼓励并要求当地政府要克服困难,早日完成新学校的建设任务。戴丽莉说:“库区移民为了国家建设已经牺牲了他们的家园,我们不能再让他们的孩子再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戴丽莉多次提出了“扶持三峡库区‘教育’移民搬迁”等多项建议。在戴丽莉等代表的关注下,三峡库区学校迁建中存在的困难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对库区县给予了重点支持,帮助解决了大量学校迁建中的实际困难,仅对湖北省境内的4个库区县就安排投入教育工程资金达5336万元。在已经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一期)”中,又为这4个库区县投入了1294万元。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承办戴丽莉等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议案时,纷纷表示:“‘十五’期间将继续积极支持库区教育事业发展,尽力帮助解决学校迁建中的实际困难。”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学校建设的活动,几年来,对口支援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上亿元。

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库区学校迁建工作进展顺利,走出了旧学校的孩子们带着欢声笑语走进了新学堂。看着一座座崭新的校园、崭新的教学大楼在库区的土地上耸立起来,戴丽莉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所做的工作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满意,我所办的事情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她把智慧献给了中国的大坝

 

  

 

傅华女士,是我国水电行业知名的砼质量和温控专家。长期从事于水利水电工作,在几十年的水利水电建设的生涯中,她曾先后参与了丹江口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等国内大型水电建设的施工过程。在改善混凝土抗裂抗渗性能、水工建筑物温度控制、水工混凝土检测处理技术等方面,她颇有建树。

    从1960年到1970年,傅华观测到混凝土标号越高越易裂,于是,便产生了在混凝土中掺加一种纤维的想法,她认为钢纤维只能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才会起到限裂作用,要使混凝土不裂,那就必须找到这种有效防裂作用的材料,如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傅华于1989年就开始到全国各地收集可用的纤维。选用岩棉,各种玻璃丝.粗细尼龙丝、聚丙烯丝、聚丙烯带、聚丙烯薄膜等,将其剪成丝与美国的网状聚丙烯作拉压、抗拉弹模等做对比试验。在1998年的井岗山纤维会议上,傅华介绍了化学纤维混凝土试验结果。此后,国内一些单位开始研究聚丙烯纤维,傅华与各有关单位联合,帮助他们搞试验,提高产品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于1995年与丹阳合成纤维厂合作开发出了此产品,并且,产品质量超过了一些国外名牌产品,如美国网状聚丙烯和南韩的网状聚丙烯等。接着,她又开始了对抗冲耐磨高标号混凝土的研究,以及对普通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使混凝土性能改进的研究.实验证明各项指标均大于普通常规混凝土的性能。同时,傅华为了确保建筑物安全使用几百年,她还对材料耐久性能也做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试验证明聚丙烯纤维混土,不但可用于水工建筑物高标号抗冲耐磨混凝土,常规混凝土易裂的部位及抗渗要求高的部位,还可用于提高公路路面防磨、抗磨能力,并且延长使用寿命,由于这项技术产品具有抗渗能力强,雨后不易打滑等特点,所以,在桥梁、隧洞及高层建筑中均可广泛使用这种技术。

   在研究混凝土性能的同时,她还提出并解决了一次性水解包装,这种包装不用拆包,可直接投入混凝土中。此外,她还申请了“混凝土及砂浆用改性聚丙烯抗裂抗渗纤维”的专利。

傅华著编的《水工建筑物温度控制》一书,被评为能源部首届优秀图书。

1972年7月,傅华调入葛洲坝工程局工作,由于她技术精湛,三峡工程设计审查伊始,傅华就被聘为三峡大坝设计审查特邀专家,她多次参加了大坝及厂房组的设计审查会,并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还亲自设计修改工程设计方案,为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工程节省2000多万元(同期造价)投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工程质量。

30年来,大坝水泥浇筑的保温工艺均延用草袋,这种工艺既价格不菲,而且弊病也很多。傅华就想用其它材料来代替草袋,经过多年的选择试用,实践证明第三代塑料制品----不吸水的高压聚稀泡沫塑料,在葛洲坝试用效果很好,目前已在三峡大坝、五强溪大坝等很多水利工地和公路及民建工程上得到应用,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不污染环境,此外还可重复使用,成本更是低廉(价格比草袋低几倍到上十倍),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防止大坝浇筑过程中产生混凝土裂缝的现象,必须降低骨料温度,使之达到混凝土适宜的低温。傅华又和几个同志一起开始了风冷骨料的研究工作。此项成果被评为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傅华与河海大学合作,研究的三峡工程的骨料强度及混凝土变形全曲线,这也使得河海大学在此方面的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三峡工程进入设计审查阶段之时,傅华就被聘为三峡大坝设计审查特邀专家,她多次参加了大坝及厂房组的设计审查会,提出了很多可贵的合理化建议。

 傅华女士,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她是我国水利水电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载《中国妇女》2002年4月《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增刊》

 

 

 

 

 

 

 

 

 

 

 

 

 

 

 

 

 

 

 

 

摘星拾玉

——记柯达金杯得主龚万幸

 

 

 

10月,和风拂煦的上海。

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简庆福以及特邀的国外几名著名摄影家莅临上海。这是一个阵容强大而又权威的评委会。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光的魔动、影的变幻、色的斑斓的海洋。来自大江南北、海外异域,人、物、风、景各呈异彩的七千余幅摄影作品,几经遴选,只剩下五百余幅入展。

蓦然,评委们的目光被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牵住:一位年轻剽悍的骑手,驾着一匹四蹄狂奔的有着一身火样棕色的烈马,风驰电掣般袭来,在茵茵的绿草地上,并排放着一溜玉洁素雅的哈达;快马驰近,骑手手攥马缰,双腿紧夹马肚,俯下身来,手如脱兔般地抓住哈达;身后的观者在一片欢呼声中化成一片色彩悸动的海洋。

“好!”评委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这幅作品被评为这次国际影展一等奖。

彩照下面,是一行清秀的字,马上拾玉。作者:武汉大学摄影大专班学生龚万幸。

龚万幸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纯属阴错阳差的偶然。

1981年,湖北秭归县发生了一件轰动中国的事——新滩滑坡。大自然释放了它的魔力,将一个活生生的新滩镇吞噬得干干净净。但是巨大的整体岩石滑坡,并没有伤一人一畜,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人类总有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人类要向自己的子孙留下发生在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奇观的原始资料。

龚万幸拿起了那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对他却是稀罕得不得了的相机——海鸥120。

镜头下面是岩石和泥土。

龚万幸与岩泥土打的交道实在太多了。从1968年穿上军装,到三年后脱下军装回到秭归的日子里,龚万幸几乎没有一天不同它们打交道。也许是岩石的坚硬和泥土的顽强给了他力量,他不停地劳作,终于有一天,这个体魄健壮的小伙子猝然倒在泥土上……以后,又有一次这样的事情发生。

龚万幸怎样不珍惜社会赐与他的机会?

新滩滑坡引起局部水位上升,一处汇水溢出七八十公尺,远远望去,那就是一片浩瀚的湖面。龚万幸涉水湖心,艰难地举起相机,一张又一张。很快,他发现这样无法拍出全貌,江边有一座高耸的铁塔,那上面横架着飞越天堑的高压电线。他直奔铁塔下,怎么,铁塔没有梯阶,只有斜刺的铁栏,他拾级而上,待到高处,朝下一望,几乎吓得他松开手来,他咬咬牙,举起相机,一任带着凉意的簌簌江风的吹拂,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龚万幸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龚万幸所在的宜昌市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区变化迅速,而某些地方布局的不合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历史的对比,可以使人们感奋,对某种不合理布局的批评,则可以引起社会的警觉,而这些,也许只有利用照片才最有力。

龚万幸决定自办一个宜昌城十年变化的展览。

他的想法得到了城建局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他将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拿出来,又奔波于各家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终于收集了来许许多多十分难得的照片。龚万幸高兴得不得了。展览的地点选择在市青少年宫,就在他的展览将要开展时,距展览不远的一株铁树竟绽开了花。这桩十载难逢的奇观立即轰动宜昌。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而龚万幸的影展也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说:是龚万幸的精神感动了上帝!

长途汽车盘桓于崇山峻岭的公路上,象一个年迈的长者踽踽而行。

龚万幸在这条公路上,已经颠簸近五天了。再有两个小时,他就要到目的地甘孜了。五天前,暑假中的龚万幸,从峨眉山上辗转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在宾馆的门口,他碰上了四川省摄影协会主席,后者告诉龚万幸:在甘孜藏民不日将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节。

“是么?”龚万幸十分兴奋,“我去!”

当下,他邀上在成都邂逅的同学,踏上了路途。

甘孜到了,赛马开始了。

旷达的草原上立刻升腾起一股震撼人心的呐喊。一匹匹的骏马从远处飞驰而来,冲到近处,骑手们弯腰俯身拾起那静卧在草地上的一溜哈达,谁的马快,拣得哈达多,谁就获胜。龚万幸努力平静自己心中涌起的狂澜,调准了焦距,紧紧跟随着那愈来愈近的动点,他的手临快门,随时准备扑捉那动人的一瞬。

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龚万幸决定冒一次风险,他把摄影点安排在离哈达仅有两米的地方,广角镜头,仰视角度,这将展示一个力的画面,背影广阔而悠远。多么大胆而又奇特的构想。

骏马奔来,就在骑手弯腰的那一瞬,因为骑手牵动缰绳,奔马忽然孜变方向向着镜头直扑而来,观看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

“啊!”

好一个龚万幸,一个忽滚闪开,奔马扬起四蹄带着一阵飓风从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呐!

不可以再冒风险了。几年前在宜昌时,有一次龚万幸几遭命亡。

于是,他得考虑第三套方案。

第二天,县邮政局局长巴库用专车给龚万幸送来了一架立叉梯。

赛马会继续举行。龚万幸足蹬立叉梯,遥遥地将镜头对着那一团逼近的火焰,他认识那年轻的骑手,那骑手有着苍鹰般的眼睛,就是他在安静的时候,你也能从那有些凶悍的眼睛里悟出某种力量。火团近了、近了,在四周爆发一阵山崩般吆喝声的那一刻,龚万幸果断地按下了快门。

龚万幸的自我感觉好极了。

他的这种感觉最终得到了印证。他,获奖了。

在武汉大学湖滨七舍一楼的一隅,我找到了他。他对我说:“我觉得不意外,而且,觉得没什么,从前苦苦追求的东西,一旦得到就会发觉并没有什么,真的!”

这究竟是老庄无为主义的反映,还是他永不满足的流露?追求艺术的人会成功但决不满足成功,龚万幸用他的行动再次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

我发现了一张关于他的照片。有人告诉我,那时正值热季,武汉的夏季是一个不打折扣的火炉,一间不宽敞的房间里,蜗居着七条大汉,龚万幸只能赤膊扒在自己的领地上劳作了。同室的张立安见此情景蹑足走到龚万幸后面,白光闪过之后,他对着迷惑的龚万幸说:“你本身就是一幅最好的作品。”

载《东方青年》1987年第7期

主办单位: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员会
单位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樵湖二路一号 | 邮箱:HBYC93@126.COM
技术支持:宜昌市五环计算机网络公司
鄂ICP备11007263号-1 [ 社员登录 ]
Copyright 2001-2024 yc93.com All Rights Reserved.